logo_AD
log1o_AD
启动仪式

宝马:中国品牌战略之失

2012-03-28 3855

岁末年初,中国车市最抢眼的新闻莫过于世界高档汽车的先导品牌—德国宝马开创了中国汽车市场有史以来的单车最大降价案:国产宝马 3 系和 5 系轿车一次降价幅度达 13 %—14 %,其中 530i 的价格竟然一下子降了 10 万元。

  如果把宝马的这一市场行为放在其全球喜获创记录的成功之下来看,就显得异常扎眼: 2004 年, BMW 集团保持强劲增长,创造了销售和总收入的新高。共交付 1,208,732 BMW MINI Rolls-Royce 汽车,打破了集团 2003 1,104,916 辆的销售纪录,同比增长 9.4% 。同期,日本作为宝马亚洲最大的单一市场销量首次超过 5 万辆,增长幅度为 6 5 %。

  然而在中国,随着《天下无贼》中的贼王开着宝马一路绝尘而去,宝马在中国却步履蹒跚,面临许多困扰。 2004 年,在中国大陆市场,宝马集团共售出 15480 BMW 汽车,比 2003 年的 18445 辆下降了 16% 。其中国产宝马的 3 系和 5 系轿车只卖出了 8661 辆,与市场老大奥迪相差甚远。

  设计生产能力达 3 万辆的沈阳华晨宝马只有不到 1/3 的产能得以实现,不能不说是对宝马集团的一大打击。

  在全球业绩一路高歌猛进之际,宝马在中国的表现只能用惨淡一词形容。

  固然,宝马 2004 年在中国的失意表现是由诸如总体车市不景气等诸多原因所致。但更多的应归结为宝马在中国的品牌战略之失。

宝马的成功是品牌的成功,更是品牌战略的成功

  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受瞩目的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市场的竞争已呈现出国际企业竞争国内化、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的格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如果仅限于国内的分析,难免会以偏慨全。只有放在宝马全球战略的总体格局中,才更能准确地分析出宝马在中国大陆的成败得失。

  回顾二十世纪世界汽车品牌的发展与演变,宝马的成功是品牌的成功,更是品牌战略的成功。宝马比其他汽车品牌更高一筹地把握住了品牌竞争的制胜之道,将品牌战略定位融会贯通到所有的产品和流程中,建立起更加清晰明确的品牌标识,并持之以恒使品牌和产品和产品互相依赖,相得益彰地共同发展。

  可以说,宝马品牌的成功是一部最生动的品牌营销教科书。

定位奔驰,定位自己

  在德国三杰中,如果说奔驰的品牌价值在于历史与积累,奥迪演绎了最经典的品牌复苏案例;与之相比,宝马的成功则首先是品牌的成功,更是品牌战略的成功。因为宝马通过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与坚持不懈,为自己的品牌赋予了极为特殊的社会象征意义。

  与奔驰悠久的历史不同,宝马原来只是为德国空军提供航空发动机的, 60 年代还是德国最小的汽车公司。宝马在全球真正的崛起始于 80 年代。但当时,以奔驰为代表的传统高档豪华车凭借传统名牌的积淀和市场先机,固守着世界豪华车市场,这为宝马豪华系列的市场渗入造成巨大障碍。虽然宝马深谙德国技术的卓越之道,优异的制造工艺不亚于奔驰。但品牌形象与价值仍未全面得以成功塑造,相比奔驰,宝马的品牌竞争力仍然处于下风。

  那时的宝马相对于奔驰,仍旧只是一个品牌挑战者。

  如果当时宝马采取追随模式的品牌战略,诉求“我也是尊贵、豪华”的定位策略,将难以抢占已经固化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因为多年来,奔驰品牌在全球被诠释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并且历久不衰。这一品牌认知在消费者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无法撼动。

  宝马既然是品牌挑战者,就必须确定明确的品牌定位,这一定位必须是明确无误的、有决定意义和可以达到的。

  宝马不但定位了自己,更定位了竞争对手。

品牌战略先行

  宝马以品牌战略先行,定位于“驾驶的乐趣—最完美的驾驶工具”的品牌诉求。这一品牌定位,巧妙地绕过了奔驰这一强劲敌手。通过区别旧与新,使宝马从其他豪华车品牌中分离出来,全力吸引新一代,寻求经济和社会地位成功的专业成功人士,明述宝马能够满足那些在乎形象、追求极致表现的车主所有要求,而不是紧紧跟随奔驰过去的陈旧步伐。

  为实现这一品牌战略,宝马整合战略资源:

  在目标市场锁定上,宝马抓住国际汽车市场调整和中产阶级崛起的机遇,把目标市场定位于战后新一代人身上。与习惯于坐奔驰、卡迪拉克汽车的父辈相比,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偏好,他们渴求有一种新的品牌来标志他们的价值观。宝马汽车优异的驾驶性能和精心的内部设计正好吻合战后新一代热情好动;追求刺激的消费心理。因此,在这个新的市场上,宝马汽车充分利用其优异的驾驶性能,而不是简单地在电动车窗、皮革椅座、镀铬车身上和其他品牌竞争。

  在产品策略上,宝马结合三大要素:设计、动力与科技。分别以不同系列来设定系列产品的等级。从较小型、时髦的三系列,到提供安全舒适空间的五系列,再发展适合高级人员的七系列房车,直到独特优雅的八系列双门跑车,所有车系都具备了宝马汽车惯有的优雅风格,潜在的动力、高品质的做工,以及无与伦比的安全标准。从而在品质上打造宝马成精湛的技术和流畅驾车的象征。进一步稳固宝马“成功的新形象”。

  在品牌传播策略上,当与豪华汽车市场潜在顾客沟通时,宝马首先确立了沟通战略目标:成功地把宝马的牌子定位溶人潜在车主中;加强车主与宝马之间的感性连结;在宝马的整体象征之下,一致地勾勒宝马产品与服务的组合;针对宝马的产品提供详尽的讯息。宝马以“驾驶极品车 (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 ”写真宝马汽车,这个广告主题及定位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赋予宝马的顾客一种价值。当和顾客接触时,他们无时无刻不忘传达宝马与生俱来的实力——创新、动力、美感。因此,宝马的沟通策略无不紧紧围绕着宝马新形象来进行。

  卓越、独到的品牌战略与精准、敏锐独具特色的宝马市场行销方略,塑立了宝马“尊贵、年轻、活力”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奔驰“尊贵、传统、豪华”的品牌形象得以区分开来。宝马成为精湛与流畅的象征,“成功的专业人士的车”使宝马品牌具有极为特殊的社会象征意义。

宝马中国:品牌战略偏失

  以成功的品牌战略为先导,宝马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宝马在中国的表现却很难与其全球地位相符。尤其是宝马在中国偏离了固有的品牌定位,这说明,品牌战略的制定仅仅是第一步,持之以恒的坚持同样重要。

中了奥迪的套

  虽然宝马在话语间总无意将奥迪列入其竞争对手之列,但事实上,通过系统的品牌规划,奥迪的品牌形象在中国得以很大的提升,加上先发优势,渠道优势,奥迪在中国的整体品牌竞争力并不逊色于宝马。凭借在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奥迪抢在国产宝马 3 系上市之前推出 A4 ,为宝马挽了一个大大的圈套。

  奥迪 A4 的定价体系高于了 A6 ,这一定价策略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按照宝马的一贯做法,国际售价普遍高于同档次奥迪的惯例,宝马 3 系的定价应高于奥迪。果然,为体现“真正第一款在中国生产的豪华轿车”,宝马 3 系的定价不得不大大超出了消费者心理目标预期。而奥迪 A4 的销量虽然也没能达到目标,却将品牌价值的提升突破点重点集中于 A6 ,更借牺牲 A4 ,抬高 A6 性价比,削弱了宝马的竞争力,进而牵住了宝马的鼻子,逼得宝马在价格上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

宝马品牌形象在中国的异化—暴发户的车

  宝马决定在中国大陆设厂之前,对外部信息资源和内部信息资源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预测中国大陆 2002 年至 2008 年的豪华车增长率将达 127% ,其在 2004 年的销售底线为 25000 辆。

  在品牌战略上的制定,宝马也进行了充分的规划。将宝马在中国的目标消费者,主体定位于新兴的、现代的企业家、新职业精英、向上攀登的年轻人,代表能量和活力。宝马甚至发现在中国, 60% 的宝马车都是白色的,宝马更将自己的消费者称为“邓小平的孙子辈—改革开放的一代”。这与宝马全球定位“成功的专业人士的车”基本契合。

  然而面对深谙中国汽车市场玄机奥迪的明压暗打,加之 2004 年国内豪华车市场不够景气,宝马在中国品牌战略的执行却有意无意的偏离了正确有方向。

  由于我国进口车一直实行高关税、高定价,受此限制,宝马成了国内车迷们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宝马在中国也成了奢侈品的代名词、身价的象征。当国产宝马面世后,展现给人们的是 3 系原来的尺寸, 40 -50 万间的价位,在 5 60 -79 万的价位对比下,吸引到的客户,给人的感觉自然大多是拿宝马来炫耀身份的“暴发户”,与宝马全球的客户定位“成功的专业人士”相去甚远。

  再加上一系列偶然必然的负面事件都波及到宝马的品牌形象,宝马到底是谁开的车这一本来清晰的概念到了中国却日益模糊。“暴发户开的车”这一负面品牌联想无形中成为宝马品牌目标沟通对象购买宝马的最大心理障碍。

  作为运动性能、操控性能最为突出的豪华轿车品牌,宝马的市场定位是喜欢享受驾驶乐趣的专业人士。“尊贵、年轻、活力、典雅”的品牌形象得到众多“成功专业人士”的向往与热爱。但价格策略、市场定位,加上营销策略没有统一于品牌战略之下,宝马在中国更多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身价的象征。“豪华与动感的结合”成为宝马在中国的品牌传播口号则显得过于单薄。

  由于难以走出奥迪 A4 的价格陷阱, 3 系国产宝马的上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奥迪 A4 的销量增加,这一点甚至出乎奥迪的预料,购买力的快速释放使国人购买国产宝马的冲动陷入了沉寂。宝马在中国不推大型车而推中型车的策略,一方面使其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积蓄的购买力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又使实力不够却热爱宝马的消费者心有余而力不足。

  错位的品牌定位和价格策略给消费者带来了另一种心理感受,那就是一部分过去肯花大价钱买进口宝马的人,面对价格仅比进口车低 10 万元左右的国产宝马却有了心理疑虑,要么花 100 多万元买进口 7 系,要么选择其他进口品牌。进口 7 系轿车销量几乎逼近国产 3 系、 5 系之和的反常现象,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与之相比,虽然中国官车为奥迪尊贵豪华的品牌形象塑造助力颇多,但奥迪更通过品牌提升与深化,及时为奥迪在中国的品牌定位添加了品位与激情,吸引了更具现代意识的青年才俊。

开宝马的人一定就是好人吗?

——宝马的营销策略没有统一于品牌战略之下

  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战略,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决定企业在商场中的位置,制定品牌战略目的在于将自己的品牌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但反观宝马在中国表现,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定一原则,营销策略的随意在相当程度上为宝马的品牌价值积累做了减法。其实,宝马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一直有很积极的认知。许多国人都知道“坐奔驰、开宝马”这句经典的汽车评语。

  近两年来,一系列与宝马车相关的案件将宝马与低素质暴发户联在了一起,成了社会上争论的热点话题,令宝马的品牌形象蒙羞。如果说宝马撞了人白撞,是宝马自身所无法掌控。但其在营销策略上的偏差,却是自取其辱,强化了宝马与暴发户的联系。

  在西安宝马彩票案中,宝马将自己开上的彩票奖台,本身就是一种失误。彩票台下成百上千的购买者中,会有几个“专业的成功人士”,专业的成功人士又有哪一个是靠买彩票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假彩票案的风波,又使宝马—暴发户的车这一品牌误读得以急剧放大;

  宝马花了不菲的价格赞助《天下无贼》,换来了一句最经典的嘲笑: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

  在《天下无贼》中,如果单纯从创意上看,宝马嵌入式的广告还是很符合剧情的。从现代大都市高档豪华的别墅到苍凉壮美的甘南荒原,人们感受到宝马汽车豪华、动感的魅力,但也是与暴发户一起领略到了这一魅力。因为在《天下无贼中》宝马的前后车主就是典型的暴发户形象:

  当傅彪饰演的大款刘总,中年谢顶但色心不死,动感的宝马与猥琐的假发不都成了刘总扮年轻的道具了吗?

  当贼王王薄开着宝马车通过别墅的大门,还要倒下车,对着毕恭毕敬保安说:“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无疑在人们心智资源在打上一句经久不变的烙印:“开宝马的,真的不一定是好人。

  美国著名的消费调查公司( GFK )与广告代理商总会( GWA ),曾对“加大广告投入、以创意取胜、运用正确战略”三种措施对提高品牌效应进行过共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运用正确战略才是塑造品牌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成功因素。研究表明:在没有正确品牌战略指导下的广告投放,增加一倍,只取得市场份额平均 2.5% 的增长,并会激起竞争对手更大的广告投放;而好创意引起的注意力平均也仅能带来市场份额大约 3.5% 的增长;而如能运用正确品牌战略,在塑造品牌竞争优势方面加大一倍力度,则可以达到市场份额 10% 以上的增长效应。

  虽然宝马的广告成功了,却背离品牌核心价值,只能为宝马的品牌价值累积做减法。

  与西方相比,中国消费行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受群体的影响巨大。西方社会个人因素强,中国社会集体因素强。由此,中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

  这样的广告,宝马做的越成功,越会直接影响其目标用户——“专业人士”的购车意向。加之宝马的品牌特性不太适合做公务车,其用户因而被狭隘地理解为高收入人群,甚至是低素质的暴富阶层。这种理解渐渐被固化,以至于我们身边的许多喜欢追求驾驶乐趣的高素质专业人士,即便有经济实力,也以“太扎眼”为由下不了买宝马的决心。这不但影响了宝马销量的扩大,而且直接导致宝马给人以缺乏亲和力的印象。虽然这只是一种误解。

  宝马 2004 年的中国历程又一次印证了我们曾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在品牌竞争力时代,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战略,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品牌来说,品牌战略规划要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产。建立在策略与创意上的广告能够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广告效果会更加明显。反之广告创意偏离了品牌战略,取得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无论中外品牌,概莫能外。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Copyright © 2004-2012 Ysctv Brand-Designing Adviser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